《魔戒》原本是作為童書《哈比人》的續集而寫作,但漸漸脫出了本來的目的,從「寫一篇很長的、能抓住普通讀者心緒的故事」,慢慢靠近了他更廣闊的志向:為英格蘭帶來屬於它自己的神話。《魔戒》故事的背後,是托爾金持續構建超過40年的傳奇故事;作品規模在包含大量歷史細節的附錄中可見一斑。他亦承認《魔戒》事實上不只是《哈比人》的續集,而是《精靈寶鑽》的續集。
《精靈寶鑽》是托爾金所創作的次世界(secondary world)中的核心作品,亦是他一生未竟的志業。最初的《寶鑽》是一則封閉而完整的神話,並未與後來的其他紀元相關聯。而在工作與創作之餘,托爾金一直有為孩子們編講故事的習慣,他有時會將這些『兒童故事』寫下來供孩子們娛樂;《哈比人》原本就打算成為其中之一,它與主要神話(指的是《寶鑽》)沒有必然聯繫。但隨著故事進展,托爾金被自己腦海中佔據主要地位的神話所影響,內容越變越龐大——到了《魔戒》時,同樣的狀況更甚;在寫作耗費的12年裡,「我心中的主導結構吸引了一切」,於是《魔戒》以一種複雜的方式成為《哈比人》的續集,更與《精靈寶鑽》密切相關。
現行《精靈寶鑽》的序言中,收錄了一篇托爾金寫給出版商的信(No.131),闡述了他諸多重要的創作理念。在這封信裡,托爾金解釋了他的動機:「創作一套或多或少互相關聯的傳奇,從宇宙的源起到浪漫的童話——前者建立在後者與現世聯結的基礎之上,後者自壯麗背景中汲取其光彩——而我只願將它獻給英格蘭,獻給我的祖國。」
聯經出版社2002年的《精靈寶鑽》正體中文版並沒有完整收錄這封信,而是在譯序裡節錄;但節錄的片段誤譯了,特別是「我要在這則神話中清楚明確的包含基督教信仰」這一句。雖然托爾金是虔誠的天主教徒,但若評論他的故事是「一則宗教寓言」,托老本人或許會是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。
我最早應該是在 Talking About Tolkien.com【註】上看到站主對此的反駁,當時雖然困惑卻沒能力自行驗證。直到終於讀了原文版,才了解所謂何來。聯經版後來有沒有更正我並不清楚,不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的《精靈寶鑽》簡體中文版(同一位譯者)就修正了這個部分,該版完整翻譯了這封信,節錄敘述如下:
我從早年起就爲我心愛的祖國如此貧乏而感到悲傷:它沒有屬於自己的(紮根於本國語言和風土的)故事,即便有,也不具備我所追求的那種品質,而同樣的品質,我卻在其他國度的傳說中(作爲一種成分)找到了。那些傳說用的是希臘語、凱爾特語、羅曼語族、日耳曼語、斯堪地納維亞語、芬蘭語(我受它影響至深),然而輪到英語,卻只有一些乏善可陳的庸俗貨色。當然,亞瑟王的傳說從古至今經久不衰,然而它的影響大則大矣,歸化得卻不完美,它根植於不列顛的土壤,卻並非基於英語,因此也就無法填補我感覺到的空缺。首先,它提到的“仙境”太浮濫,過於異想天開,並且既不連貫又囉唆重複。另外更重要的一點是,它摻入並明確包含了基督教信仰。
基於許多我無意詳述的理由,這一點在我看來是致命的缺陷。如同所有的藝術一樣,神話和仙境奇譚必然融匯著反映並包含道德和宗教真理(或謬誤)的元素,但這些元素不可直白言明,也不可用基本“真實”世界中的已知形式來述說。
由前後文可知,托爾金那句話其實是在評論亞瑟王的傳說太像宗教寓言,而他覺得這是致命的缺陷。(雖說如此,所謂缺陷大概只是表示:托老覺得這些還不夠符合他的理想。他實際上還是挺重視亞瑟王傳說的。小托整理出版的《The Fall of Arthur》一書,便是收錄托爾金早年,仿照古英詩貝奧武夫(Beowulf)的韻律而創作的長篇詩歌,正是講述亞瑟王的故事。)
此外,聯經版節錄另一句「亞瑟王的故事是英國的,不是英文的……」也可能造成中文讀者的誤解(至少我個人當年讀後誤解了好一陣子?)。這裡說的「英國」用字是不列顛(British),雖然現代語意中確實代指英國,但這個「英國」和托爾金心中的「my country」肯定是不一樣的。對中文讀者而言,這句話理解為「亞瑟王的故事是屬於不列顛的,不是英格蘭與英文的」可能會更接近他的原意:托爾金創作的神話是要獻給 England 與 English,卻不是British。
根據托爾金學者 Tom Shippey 的解釋,現代英格蘭的去神話化(demythologized)主因有二:諾曼征服以及工業革命。1066年的諾曼征服(Norman conquest)導致英格蘭的盎格魯-撒克遜時代結束,諾曼第王朝建立;英語文學(古英語)很快被法語文學取代——或是說,摧毀;此後本土英語遺留下來的東西只餘碎片。然後是工業革命,英國比其他國家更早開始,人們不再對童話或民間故事感興趣了,自然也不會謹慎保留相關的文獻檔案。這樣的歷史發展,導致英格蘭沒有流傳下來的本土神話;對於研究古英語的托爾金而言,是不可逆且令人心痛的損失。
當他開始創作時,便想著要彌補英格蘭失去的故事:「which I could dedicate simply to: to England; to my country.」。也因此,在托爾金最早的相關作品《失落傳說之書》裡,他的神話與古老的英語傳說交織,甚而有孤獨島-伊瑞西亞最後演變成英格蘭與愛爾蘭的設定。
《失落傳說之書》(The Book of Lost Tales)根據克里斯多福.托爾金所述,是第一版的《精靈寶鑽》,雖然它當時並不叫這個名字。這部作品開始創作於1916~1917年間,在托爾金因戰壕熱休養期間,寫於一組小筆記本上;是托老最初的構想,也是他第一個詳述維林諾與中土歷史的故事。當時三大傳說(貝倫與露西安、圖林的悲劇、貢多林的陷落)都已有了原型,貢多林甚至是唯一一個完整的版本。當然,後來《寶鑽》裡的篇章隨著時間發展出很多面貌,許多情節佚失或被放棄,故事也不盡相同。但對我而言,最初讀到托爾金將自己的神話與英格蘭的歷史連結在一起,再想到他用一生寫了這個故事『To England; to my country』,當下的感動真是難以言喻。
《失落傳說之書》和後來的諸多作品一樣,在托老過世後許多年,才由克里斯多福.托爾金集結出版。他在編輯本書的最後寫道:「本篇章中的許多內容必然是不確定的,但我相信這些非常早期的筆記和草稿被發掘出來是正確的。誠然,它們做為『故事情節』被廢棄或遺忘了,但它們見證了我父親心中從未放棄的思想真相。這些筆記是在他年輕時寫下的,當時對他而言,精靈的魔法『仍然強勁地縈繞在Luthany的森林與山丘間』;到了他的晚年,一切都消逝在西方海面,而艾爾達的故事與歌曲也確實走到了終點。」
Reference:
《The Silmarillion》
《The Book of Lost Tales》I & II
《Tolkien: Maker of
Middle-Earth》
《A Film Portrait of J.R.R. Tolkien》,1996
《精灵宝钻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
《精靈寶鑽》,聯經出版社
【註】:幾年前關閉的網站 Talking About Tolkien.com ——現在只留下停止更新的FB,仍是我心中最好的托爾金中文網站。站主Nuin博覽托爾金著作,深入評論電影與原著中各種對比細節,還會超佛心回答問題。此外,網站全系列人名都是原文敘述,沒有翻譯人名前後不一的問題,也讓當時英文在同儕中算是很差的我,把原文人名背得比必考單字還要熟。托爾金十分自豪故事中的所有命名都是基於語言學規則,習慣原文名稱後自然不會弄混戴著寶鑽在天上飛的Eärendil(聯經譯:埃蘭迪爾/文景譯:埃雅仁迪爾)和從努曼諾爾出逃的Elendil(聯經譯:伊蘭迪爾/文景譯:埃蘭迪爾),還有鑄造精靈三戒的Celebrimbor/隱匿王國的公主Celebrindal;黃金森林的Celeborn(父親)和Celebrían(女兒)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